圖(1)個股筆記:8923 時報(圖片素材取自個股官網)
更新日期:2025 年 01 月 30 日
免責聲明
請先參閱首頁的免責聲明,再繼續閱讀本文。
時報文化:深耕台灣的文化傳播者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8923)成立於 1985 年 11 月 5 日,總部位於台北市。公司由《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所創立,於 1999 年 12 月 27 日正式上櫃,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出版社。作為台灣出版業的先驅者,時報文化以「尊重智慧與創意的文化事業」為企業理念,致力於推動華文出版產業的發展。
公司的品牌標誌富含深意:SP 兩字的疊合代表「時報」的音譯,其樹狀造型象徵知識的傳播,形似印刷輪轉機的外觀則代表持續不斷的創新動能。這個標誌完整體現了公司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追求。
主要業務與產品線
時報文化的核心業務包含圖書出版、數位內容開發及文創活動策劃三大領域。
在圖書出版方面,公司產品涵蓋:
- 叢書類:文學、人文科學、人文靜思、流行時尚、生活、商業、知識、語言等領域
- 外版書籍:代理國際出版社優質作品
- 電子書與有聲書:數位閱讀內容
- 教育培訓:青少年寫作營、繪本創作課程等
營收結構分析
根據 2023 年度財報,時報文化的營收結構如下:
- 叢書類:佔總營收 77%
- 外版及其他:佔總營收 23%
在地區分布上:
– 內銷市場:97%
– 外銷市場:3%(主要包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
銷售通路布局
傳統書與電子書
時報文化 2023 年的營收結構可以用以下圖表呈現:
這個圖表是基於時報文化 2023 年的財務報告,其中叢書類佔 77%,外版及其他數位內容(包含電子書)佔 23%。此數據反映了雖然數位內容業務快速成長,但傳統紙本書籍仍是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
傳統通路
時報文化建立了完整的銷售網絡,涵蓋:
- 誠品書店(40 家以上)
- 金石堂(30 家以上)
- 傳統書店(80 家以上)
- 獨立書店(10 家以上)
數位通路
數位通路佔比如下:
– 博客來(營收佔比 19%)
– MOMO 購物網
– 各大電子書平台:HyRead、Readmoo、Pubu 等
特殊通路
其餘特殊通路如下:
– 圖書館採購
– 學校教育市場
– 政府標案
– 自營門市
競爭優勢分析
圖(2)經營策略(資料來源:時報公司網站)
時報文化在台灣出版產業具有多項獨特優勢:
品牌價值與市場信譽
作為台灣第一家上市櫃出版社,時報文化擁有近 40 年的品牌歷史。公司累積出版超過 10,000 種書籍,連續多年獲得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通路評選為單一品牌出版社銷售冠軍,深獲讀者信賴。
數位轉型領先布局
公司在數位出版領域的投資成效顯著:
- 電子書業務 2023 年成長 19.67%
- 數位版權書目題材多樣,能滿足各類讀者需求
- 技術研發與平台優化持續投入,提升用戶體驗
- 積極開發海外數位平台,拓展營收來源
完整的通路網絡
時報文化建立了全方位的銷售渠道,包括:
- 實體書店通路完整覆蓋
- 電商平台深度合作
- 自營門市提供體驗服務
- 教育市場穩固佈局
- 政府採購通道暢通
品牌活動創新
公司透過多元活動強化品牌影響力:
- 「有時。聚聚」品牌空間定期舉辦文化活動
- 新書發表會與作家講座深化讀者互動
- 教育培訓課程培養未來讀者
- 文創體驗活動拓展品牌邊界
近期營運表現
財務數據亮點
時報文化在 2024 年前三季維持穩健的營運態勢。截至第三季,公司資產總額達到 836,007 仟元,營業收入為 303,271 仟元。在獲利表現方面,公司維持了 46% 的優質毛利率水準,反映其在產品定位與成本控制上的良好能力。本期稅後淨利達到 18,217 仟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1,370 仟元,每股盈餘為 0.6 元。
該表現凸顯時報文化在市場變遷中的經營韌性。公司不僅維持傳統出版業務的穩定獲利,更透過數位轉型與產品創新帶動營收成長。特別是在數位內容業務方面,營收結構持續優化,顯示公司轉型策略逐步發揮成效。
在營運指標方面,公司保持穩定的新書發行量,全年度規劃發行超過 400 種出版品。電子書與有聲書等數位內容業務較去年同期成長 13%,自營品牌活動的場次與參與人數也呈現增長趨勢,反映公司的實體與數位領域的均衡發展。
重要營運指標
- 營收結構持續優化,數位內容佔比提升
- 新書發行量穩定,年度規劃超過 400 種
- 電子書與有聲書業務成長 13%
- 自營品牌活動場次成長,參與人數增加
台灣出版產業的挑戰
圖(3)台灣出版產業危機(資料來源:時報公司網站)
台灣出版產業近年來面臨多重挑戰,市場環境日趨嚴峻。根據國家圖書館 2023 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圖書出版機構計有 4,660 家,全年出版圖書 57,338 種,但整體市場規模呈現萎縮趨勢。出版業者面臨的主要困境包含原物料成本上漲、平均銷量下滑、讀者閱讀習慣改變等多重壓力。
從閱讀市場的角度來看,紙本書銷售持續下滑,雖然電子書和有聲書業務分別成長 19.67% 和 13%,但整體營收規模仍然有限,尚無法彌補實體書籍市場的衰退。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已明顯轉向碎片化內容,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普及,使得閱讀行為逐漸被短視頻、網頁瀏覽等零散的資訊消費所取代。
在產業生態方面,台灣圖書市場存在嚴重的「不打折不買書」現象,許多消費者養成等待折扣才購書的習慣。根據統計,300 元至 399 元的圖書定價區間佔比最高,達到 30%,顯示市場競爭激烈,出版社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此外,平均銷量跌破損益平衡點,加上沈重的預付版稅和翻譯費用,使得出版社對於投資厚重外文書或嚴肅文史作品更趨保守,間接影響了出版品的多樣性和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首發的作品和自費出版的數量逐年增加,雖然增添了市場的活力,但也對傳統出版的品質標準和經營模式形成挑戰。如何在維持出版品質的同時,適應數位時代的閱讀型態和消費習慣,成為台灣出版業者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未來發展策略
時報文化規劃了清晰的發展藍圖:
數位轉型升級
- 持續擴大電子書與有聲書業務規模
- 強化數位平台功能與用戶體驗
- 發展多媒體內容與創新閱讀形式
- 布局新興數位閱讀市場
內容產品創新
- 開發符合市場趨勢的主題內容
- 強化作家 IP 開發與授權業務
- 推出跨界合作產品
- 發展教育培訓課程體系
通路優化升級
- 深化與主要通路合作關係
- 擴大自營門市服務範圍
- 開拓新興銷售渠道
- 建立會員經營體系
市場版圖擴張
- 加強海外市場布局,特別是港澳星馬地區
- 評估開發英語等外語市場機會
- 尋求跨國合作夥伴
- 建立國際版權交易平台
文化傳承的使命
時報文化堅持「為讀者做書,不是為作者或編者做書」的理念,在數位化浪潮中積極轉型創新。展望未來,公司將持續透過內容創新、通路優化與數位升級,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為華文出版市場注入新活力。
正如公司內部標語所言:「不要怪讀者不看書,怪我們沒做對讀者要看的書」,時報文化將繼續秉持這個理念,用創新思維推動出版產業的發展,實現文化傳承的使命。
參考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時報公司網站、法說資料、券商研究報告、鉅亨網、Moneydj、各大報新聞。
公司網址:http://www.readingtimes.com.tw
法說會中文檔案連結:https://mops.twse.com.tw/nas/STR/892320241129M002.pdf
基本概況
股價:19.25
預估本益比:31.05
預估殖利率:4.99%
預估現金股利:0.96元
報表更新進度:☑ 月報 ☑ 季報
圖(4)8923 時報 EPS 熱力圖
股價走勢
圖(5)8923 時報 K線圖(日)
圖(6)8923 時報 K線圖(週)
圖(7)8923 時報 K線圖(月)
日報表
圖(8)8923 時報 法人籌碼
週報表
圖(9)8923 時報 大戶籌碼
月報表
圖(10)8923 時報 內部人持股
圖(11)8923 時報 本益比河流圖
圖(12)8923 時報 淨值比河流圖
新聞筆記
井不動產回應 Note right of 2025.01.13: →《工商時報》指出LaLaport確定於 2025
.03.20 開幕
EPS預估中位數上修至1.94美元 Note right of 2025.01.09: →紐約時報預估目標價為58.00美元
深度分析
季報表
圖(13)8923 時報 營收狀況
圖(14)8923 時報 獲利能力
圖(15)8923 時報 合約負債
圖(16)8923 時報 存貨與平均售貨天數
圖(17)8923 時報 存貨與存貨營收比
圖(18)8923 時報 現金流狀況
圖(19)8923 時報 杜邦分析
圖(20)8923 時報 資本結構
年報表
圖(21)8923 時報 股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