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個股筆記:8081 致新(圖片素材取自個股官網)
更新日期:2025 年 01 月 30 日
免責聲明
請先參閱首頁的免責聲明,再繼續閱讀本文。
聚焦致新科技:從電源管理 IC 到智慧應用的轉型之路
致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8081)成立於 1996 年 7 月 3 日,總部座落於新竹市科學園區。公司專注於類比及混合訊號積體電路的設計、測試與生產,於 2004 年 8 月 30 日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多年來,公司憑藉著紮實的研發實力與市場策略,在電源管理 IC 領域建立了穩固的市場地位。
主要營業項目
致新科技的核心業務聚焦於電源管理 IC 的設計與製造。公司產品組合豐富,包括:
• 電源管理 IC(PMIC)
• DC/DC 轉換器
• 低壓差穩壓器(LDO)
• 重置 IC
• 運算放大器 IC
• 溫度偵測 IC
• 磁場感測及馬達驅動 IC
• 微控制器 IC
產品應用與營收比重
根據 2024 年第三季財報資料,公司產品應用領域及營收比重分布如下:
• 面板應用:35%
• 個人電腦相關:28%
• 電視產品:18%
• 馬達驅動:6%
• 經銷商通路:2%
• 其他應用:11%
客戶群與市場分布
致新科技的客戶群涵蓋多個產業領域:
• 消費性電子製造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
• 電腦產業: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及周邊設備廠商
• 通訊設備:網路設備及相關產品製造商
• 汽車電子:電動車及自駕車系統開發商
區域營收分布
致新科技的業務範圍廣及全球,主要市場集中在亞太地區。根據公司最新營運數據,台灣為最大市場,約佔總營收的 82%,其餘 18% 來自海外市場。這樣的營收結構反映出公司在台灣本土市場擁有穩固的客戶基礎,並透過策略性布局逐步開拓國際市場。
在海外市場方面,公司主要客戶來自中國大陸、韓國等亞洲地區。公司與這些地區的大型電子產品製造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為其提供電源管理 IC 及其他類比晶片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年來積極拓展歐美市場,特別是在車用電子和工業應用領域,期望透過產品多元化策略擴大國際市場佔有率。
致新科技採用外包生產模式,與台灣多家晶圓代工廠及封裝測試廠商保持密切合作關係。這種生產模式使公司能夠靈活調整產能,同時降低固定資產投資,有助於維持營運效率和成本競爭力。未來,公司計畫持續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以因應各地區市場需求的變化。
營運表現
致新科技在 2024 年第三季繳出漂亮的成績單。合併營收攀升至 22.78 億元,不僅較第二季增加 6.36%,更較去年同期呈現 1.61% 的成長。在獲利能力方面,公司持續維持穩健的表現,營業毛利達 9.04 億元,毛利率穩定維持在 40% 的水準,展現出良好的成本管控能力。
營運效率方面,公司第三季營業費用為 4.11 億元,較上季度有所下降,反映出企業在費用控制上的努力成果。營業利益達到 4.93 億元,營業利益率提升至 22%,較前幾季有明顯改善。歸屬母公司的稅後淨利為 4.14 億元,前三季累計每股盈餘達到 13.52 元,優於市場預期。
這些財務數據反映出致新科技在產品組合優化及營運效率提升方面的成效。公司透過持續調整產品結構、開發高毛利新產品,並且嚴格控管各項成本支出,使營運績效維持在良好水準。這樣的表現也為公司未來的成長奠定穩固基礎,提供充足的資源投入研發及市場開拓。
競爭優勢
致新科技在產業中的主要競爭優勢包括:
技術研發實力
– 每年投入營收 10-15% 於研發活動
– 持續開發新世代電源管理解決方案
– 擁有多項專利技術
產品多元化
– 完整的產品線涵蓋各種應用領域
– 能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
市場策略
– 積極布局高成長潛力市場
– 持續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高毛利產品比重
未來發展規劃
致新科技的未來發展著重於以下方向:
OLED 電源管理晶片
– 預期 2025 年隨 OLED 市場滲透率提升帶來更大貢獻
– 2024 年 OLED 監視器出貨量預估年增 181%
車用電子
– 隨智慧座艙趨勢發展,持續擴大車用面板電源管理晶片出貨
– 車用風扇馬達已開始出貨,將持續開拓新應用
DDR5 與 AI 應用
– 持續開發新規格晶片
– 因應 AI 晶片耗電量提升,電源管理晶片用量預計增加 5-10%
風險評估與因應
面對產業環境變化,公司主要風險與因應策略為:
市場競爭加劇
– 持續投入研發,保持技術領先
– 優化產品組合,提升競爭力
原物料價格波動
– 加強供應鏈管理
– 建立多元供應來源
產業需求變動
– 積極開發新應用領域
– 分散市場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致新公司網站、法說資料、券商研究報告、鉅亨網、Moneydj、各大報新聞。
法說會中文檔案連結:https://mops.twse.com.tw/nas/STR/808120241112M001.pdf
基本概況
股價:227.5
預估本益比:13.61
預估殖利率:6.56%
預估現金股利:14.93元
報表更新進度:☑ 月報 ☑ 季報
圖(2)8081 致新 EPS 熱力圖
股價走勢
圖(3)8081 致新 K線圖(日)
圖(4)8081 致新 K線圖(週)
圖(5)8081 致新 K線圖(月)
日報表
圖(6)8081 致新 法人籌碼
週報表
圖(7)8081 致新 大戶籌碼
月報表
圖(8)8081 致新 內部人持股
圖(9)8081 致新 本益比河流圖
圖(10)8081 致新 淨值比河流圖
新聞筆記
高 Note right of 2025.01.15: →致新透過退出殺戮市場,應對低成本競爭 Note right of 2025.01.15: →致新持續投入DDR5研發,25 年 滲透率可望提
升
,預計 25 年 業績貢獻加大,挑戰雙位數年增 Note right of 2024.12.17: →車用面板電源管理晶片隨著汽車智慧座艙成為趨勢,預
期未來出貨量將穩步增加,並帶來高毛利率 Note right of 2024.12.17: ↑致新在DDR5領域持續出貨並開發新規格晶片,儘管
伺服器需求受限,但未來幾年需求仍會上升 Note right of 2024.12.17: ↑24 年 OLED監視器出貨量預估年增181%,
致新在OLED電源管理領域將持續受益於高成長的市場
需求
預期營收與獲利將持續成長,毛利率可維持在40%以上
4億元,但 25 年 隨著車用、工業、伺服器新品占
比增加,營收獲利將維持正向成長 Note right of 2024.11.19: →致新毛利率與營益率預計可保持在40%與20.5%
以上,並在未來幾年逐漸優化產品結構,車用及高毛利產
品將逐步貢獻業績
預估較上季下滑10-17%,24 年仍有溫和成長的
展望 Note right of 2024.11.12: ↓法人預測致新 4Q24 營收在19至20.4億元
之間,年增幅度為5-13%,毛利率預期在37-40
%之間 Note right of 2024.11.12: →吳錦川指出,25 年非AI產業仍是成長主要動能,
包括面板和PC等應用將有小幅成長機會 Note right of 2024.11.12: →致新積極擴展車用、工控及伺服器相關應用,車用風扇
馬達已開始出貨,伺服器風扇馬達IC也已出貨 Note right of 2024.11.12: →針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影響,吳錦川認為政策將影響
中國,但不會全面性傷害,僅限於部分產業 Note right of 2024.11.12: →致新 3Q24 營收22.78億元,季增6.36
%,年增1.61%,毛利率保持在40%,稅後純益為
4.14億元
年新高,月增8.0%,年減1.0%。前三季度營收表
現強勁,但對 4Q24 能見度不高
域,並獲得伺服器及電競筆電採用
增加 NPU 帶動單價提升 Note right of 2Q24: ↑電源管理晶片用量因 AI 耗電量提升預計增加 5
-10%
55 的水準
等新產品與應用 Note right of 2Q24: →散熱風扇馬達和固態硬碟 (SSD) 市場是公司積
極拓展的領域 Note right of 2Q24: ↓致新科技收購類比科爆內線交易 女董事偷聽電話撈了
近百萬 Note right of 2Q24: →首季度庫存已減少至4個月左右,為近期新低 Note right of 2Q24: →致新 1Q24 每股賺4.41元
,未來將有望打入車用馬達市場,開拓利基型產品 Note right of 1Q24: ↑台系類比IC廠商位處產業關鍵地位,營運轉旺,茂達
、致新朝DDR5新應用發力
升帶動出貨 Note right of 4Q23: →筆電占公司營收比重31% Note right of 4Q23: →營收估季減中位數11.65%,但庫存持續下降,有
望恢復正常營運週期 Note right of 4Q23: ↓由於傳統季節性因素,4Q23 營收估較上季下滑 Note right of 4Q23: ↑庫存週轉天數也將進一步下降,有助庫存水位恢復至健
康水準 Note right of 4Q23: ↑預計 4Q23 庫存天數會持續下滑,並逐步恢復至
健康庫存水位約 4-5 個月 Note right of 4Q23: ↑創下四個季度以來高峰。展望 24 年 ,管理階層
具備信心,最壞情況已過,消費型市場將有望緩步復甦
的 191 天、2Q23 的 167 天顯著降低 Note right of 3Q23: ↑看好 AI 加速器用的 PMIC 價格將隨著耗電
量變大而增加 Note right of 3Q23: →能見度較佳的終端應用主要在TV,面板業陸續傳出正
面消息,IT尚可,NB(Panel)還需要等待
29%,電視 14%、馬達 5%、通路商 2% 與
其他 8%
深度分析
季報表
圖(11)8081 致新 營收狀況
圖(12)8081 致新 獲利能力
圖(13)8081 致新 合約負債
圖(14)8081 致新 存貨與平均售貨天數
圖(15)8081 致新 存貨與存貨營收比
圖(16)8081 致新 現金流狀況
圖(17)8081 致新 杜邦分析
圖(18)8081 致新 資本結構
年報表
圖(19)8081 致新 股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