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個股筆記:2377 微星(圖片素材取自個股官網)
更新日期:2025 年 04 月 18 日
免責聲明
請先參閱首頁的免責聲明,再繼續閱讀本文。
快速總覽
本文深度剖析微星科技(2377)的公司概況、營運表現、未來發展策略與投資價值。微星(MSI)作為全球領先的電競品牌與電腦硬體製造商,正積極拓展AI 伺服器、AIoT及新能源等新興領域。2025 年第一季營收表現亮眼,受惠NVIDIA RTX 50系列換機潮與AI 伺服器業務的放量,預期下半年將迎來更強勁的成長動能。公司在全球擁有多元化的生產基地,並持續投入研發創新,鞏固其在電競市場的領導地位。然而,需關注市場競爭與毛利率改善情況。整體而言,法人普遍看好微星(2377)的長期發展前景。
以下為微星的基本面量化指標雷達圖,顯示其在股東權益報酬率、預估本益成長比、預估本益比、股價淨值比、預估殖利率等方面的分佈,可初步判斷公司基本面健康狀況。
圖(2)2377 微星 基本面量化指標雷達圖(本站自行繪製)
以下為微星的質化暨市場面分析雷達圖,從產業前景、題材利多、訊息多空比、法人動向等面向分析公司的市場前景。
圖(3)2377 微星 質化暨市場面分析雷達圖(本站自行繪製)
公司概況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icro-Star International Co. , Ltd.,簡稱微星,英文縮寫MSI,股票代號 2377)成立於 1986 年 8 月 4 日,由五位曾任職於台灣索尼的工程師徐祥、游賢能、黃金請、盧琪隆與林文通共同創立。公司總部位於新北市中和區,初期專注於主機板與顯示卡的設計與製造。公司網址為:https://tw.msi.com/。
經過多年發展,微星逐步轉型為全球領先的電競品牌與電腦系統開發商。自 2009 年金融海嘯後,公司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從 OEM/ODM 代工模式轉向以自有品牌「MSI」為核心,並於 2017 年提出「TRUE GAMING 精工藝 真電競」品牌精神。目前,微星不僅是台灣前四大、全球前五大的伺服器製造商,更在全球電競筆電市場佔據領導地位,品牌影響力深植人心。近年,微星更積極拓展業務範疇,布局 AI 伺服器、智慧機器人(AMR)、AIoT 解決方案及電動車充電樁等新興領域。
基本概況
觀察微星(2377)的相關資訊,目前股價為 136.0 元,預估本益比為 38.86 倍,預估殖利率為 3.66%,預估現金股利為 4.98 元。公司的財務報表更新頻率為月報及季報。
圖(4)2377 微星 EPS 熱力圖(本站自行繪製)
從 EPS 熱力圖可看出,法人預估微星近幾年的 EPS 呈現成長趨勢。
圖(5)2377 微星 K線圖(日)(本站自行繪製)
圖(6)2377 微星 K線圖(週)(本站自行繪製)
圖(7)2377 微星 K線圖(月)(本站自行繪製)
從日、週、月 K 線圖觀察微星的股價走勢,可看出股價在不同時間週期的波動情況。
發展歷程關鍵節點
-
1986 年:微星科技正式成立。
-
1998 年:於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號 2377)。
-
2000 年:於中國深圳成立恩斯邁電子有限公司。
-
2001 年:於中國崑山成立微盟電子有限公司。
-
2012 年:確立專注發展電競產品的策略方向。
-
2019 年:發表服務型智能機器人 AMR。
-
2025 年:於台灣桃園龜山啟動新廠建設,聚焦 AI 與新能源產品。
主要業務範疇與產品體系
微星的產品策略聚焦於電競、專業創作及企業級應用三大領域,提供從零組件到系統整合的完整解決方案。
產品結構與營收佔比
根據 2023 年財報資料,微星產品主要分為三大類別:
-
組件 (Component):佔營收 49%,包含主機板、顯示卡等核心零組件。
-
系統 (System):佔營收 43%,涵蓋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顯示器等。
-
其他 (Others):佔營收 8%,包含周邊配件、維修服務及新興業務(如充電樁、機器人)等。
從 2023 年的產品營收佔比來看,組件業務佔據近半壁江山,其次是系統業務,其他業務佔比相對較小。
產品應用領域
微星的產品線廣泛應用於不同場景:
- 電競市場:提供高效能電競筆記型電腦、桌機、主機板、顯示卡、曲面電競螢幕及電競周邊(滑鼠、鍵盤、耳機、水冷散熱器等)。2024 年推出搭載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的 Claw A1M 電競掌機,展現其在可攜式電競裝置的創新能力。微星電競筆電在全球市場名列前茅,市佔率約 20%,僅次於華碩 ROG。
圖(8)專為電競玩家打造(資料來源:微星公司網站)
- 創作者與商務應用:針對專業創作者與商務人士設計高效能筆記型電腦、桌機及顯示器,強調運算效能與色彩精準度,滿足內容創作與專業工作的需求。
圖(9)特為創作者與商務人士設計(資料來源:微星公司網站)
- 企業級與工業應用:開發 AI 伺服器、工作站、工業電腦(IPC)、邊緣運算解決方案及智慧機器人(AMR)。2024 年發表搭載 Intel Xeon 6 處理器的伺服器平台,支援高達 128 核心處理器,專為 AI 與高效能運算(HPC)設計。公司亦積極發展車載資通訊系統、車隊管理解決方案及電動車充電樁(EV Charger),其 EV 系列充電樁獲得台灣精品獎肯定。
圖(10)企業及商用產品(資料來源:微星公司網站)
技術優勢與創新
微星擁有超過 2,500 名研發人員,持續投入技術創新。公司在散熱技術、電源設計及 AI 整合方面具備核心優勢。近年積極整合 NVIDIA ACE 技術開發 AI Robot,並運用 NVIDIA MGX、Jetson 及 Omniverse 平台開發高效能 AI 伺服器與 AMR 解決方案,推動智慧工廠與企業 AI 應用。其主機板採用的黑色電容(Dark CAP)、鉭質電容(HI-C CAP)與超導磁電感(SFC)等高階元件,提升產品效能與穩定性。
營運分析
圖(11)2377 微星 法人籌碼(日)(本站自行繪製)
圖(12)2377 微星 大戶籌碼(週)(本站自行繪製)
觀察法人籌碼與大戶籌碼的變化,可作為判斷市場對微星投資信心的參考。
營收結構分析
2024 年營收分析結構顯示,電競相關產品(筆電、主機板、顯示卡)仍為主要營收來源,合計佔比超過 70%。其中,電競筆記型電腦貢獻約 45%,主機板約 13%,顯示卡約 20%。其他產品(含桌機、伺服器、工業電腦、充電樁等)佔 18%。AI 伺服器業務預計自 2025 年下半年開始貢獻營收,佔比約 3% 至 5%,並預期在 2026 年實現翻倍增長。
圖(13)2377 微星 本益比河流圖(本站自行繪製)
圖(14)2377 微星 淨值比河流圖(本站自行繪製)
從本益比河流圖與淨值比河流圖,可看出微星在不同年度的估值變化。
圖(15)2377 微星 營收趨勢圖(本站自行繪製)
觀察微星的營收分析趨勢圖,可以了解公司營收的歷史變化。
近期營運表現
-
2025 年第一季:合併營收達新台幣 535.4 億元,季增 39%、年增 12.42%,創下單季歷史次高紀錄。3 月份合併營收為 202.63 億元,月增 21.9%、年增 23.45%,表現亮眼,為單月第二高。
-
2024 年:全年合併營收達新台幣 1,978.72 億元,年增 8.15%,創歷史次高。然而,受市場競爭及產品轉換期影響,全年稅後淨利為 67.93 億元,年減 9.8%,每股盈餘(EPS)為 8.04 元。第四季 EPS 為 0.55 元,創近年單季新低,主因北美市場價格競爭及 GPU 新品延遲影響。
圖(16)2377 微星 獲利能力(本站自行繪製)
從獲利能力圖表中,可觀察到微星的毛利率、營益率與純益率等指標的變化。
- 股利政策:董事會決議 2024 年度配發現金股利每股 5 元,配息率約 62%,維持穩定股東回饋。
圖(17)2377 微星 股利政策(本站自行繪製)
參考微星的股利政策,了解公司過去的股利發放狀況。
區域市場與全球布局
微星產品行銷全球超過 120 個國家。2023 年區域營收分布如下:
-
歐洲、中東及非洲 (EMEA):佔 36%
-
亞太地區 (APAC):佔 33%
-
美洲地區:佔 31%
從 2023 年的區域營收佔比來看,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佔比最高,其次是亞太地區和美洲地區。
(註:另有資料來源顯示 2023 年亞洲佔 40%、美洲 32%、歐洲 23%,數據略有差異,此處採法說會簡報數據。相關法說會資料可參考:https://mopsov.twse.com.tw/nas/STR/237720240315M001.pdf,以及影音連結:https://youtu.be/lFrnbePm-9g)
2025 年 4 月資料顯示,美洲地區營收佔比約為 26%,可能受出貨策略調整影響。微星在全球主要市場均設有子公司或辦事處,並積極拓展印度等新興市場。
生產基地與供應鏈
生產據點
微星在全球擁有多元化的生產基地佈局,以確保供應鏈韌性與彈性:
-
台灣:
- 中和廠:長期生產基地。
- 桃園廠:長期生產基地,近年持續擴充 SMT 產線,部分銷美筆電已移回此處生產。
- 桃園龜山新廠:2025 年 3 月 18 日動土,佔地 3,424 坪,預計 2027 年完工。此新廠將聚焦 AI 伺服器、資料中心設備、充電樁、工業電腦、顯示卡及筆電等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並導入先進智慧製造技術。
-
中國大陸:
- 崑山廠 (微盟電子):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主機板與顯示卡產能利用率高。
- 深圳廠 (恩斯邁電子):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近期計劃擴線增加約 10% 產能,以應對板卡需求。
-
美國:
- 加州工業城廠辦:2024 年底投資約新台幣 21 億元購置,計劃作為 AI 伺服器後段組裝產線,為首個美國製造基地,以因應關稅政策及貼近市場需求。
-
印度:正評估與當地廠商合作擴大生產,已設立第一座製造廠,作為全球產能布局一環,拓展非美市場。
圖(18)2377 微星 不動產、廠房、設備及待出售非流動資產變化圖(本站自行繪製)
從不動產、廠房、設備等非流動資產的資本變化圖可看出,微星的固定資產呈現上升趨勢,顯示公司積極擴張。
產能分配概況
-
主機板:年產能約 2,080 萬片。
-
顯示卡:年產能約 1,180 萬片。
-
AI 伺服器:產能將隨桃園龜山新廠及美國加州廠的啟用而大幅提升。
供應鏈關係
微星的上游供應鏈涵蓋 IC 晶片、印刷電路板(PCB)及其他電子零組件。
-
主要原料:IC 晶片、PCB。
-
PCB 供應商:主要為台灣的精成科 (6191) 與中國蘇州的昱鑫科技。
-
關鍵合作夥伴:與 NVIDIA 及 Intel 維持緊密合作關係,採用其最新 GPU 與 CPU 技術。
-
責任採購:積極推動責任礦產採購,符合國際環保與社會責任標準。
客戶結構與產業地位
客戶群體分析
微星的客戶群體多元,涵蓋:
-
終端消費者:全球電競玩家、專業內容創作者、一般電腦使用者。
-
通路夥伴:全球各地的電腦零售商、線上電商平台、分銷商、系統整合商。
-
企業客戶:大型企業採購部門、資料中心營運商、工業自動化廠商。
-
OEM/ODM 客戶:雖然以自有品牌為主,仍有部分業務。
產業競爭態勢
微星在各產品線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
主機板:主要競爭對手包括華碩 (ASUS)、技嘉 (Gigabyte)、華擎 (ASRock) 及鴻海等代工廠。微星市佔率位居全球前三。
-
顯示卡:主要競爭對手為華碩、技嘉、精英 (ECS)、麗台 (Leadtek)。微星在北美市場市佔率持續提升。
-
筆記型電腦:競爭者包含華碩、技嘉、宏碁 (Acer)、戴爾 (Dell)、惠普 (HP)、聯想 (Lenovo),以及廣達、仁寶、緯創等代工廠。
-
電競電腦:與華碩、宏碁、技嘉、戴爾、惠普、聯想等國際品牌直接競爭。微星為全球第二大電競筆電品牌。
-
伺服器:面對廣達 (Quanta)、仁寶 (Compal)、鴻海 (Foxconn)、緯創 (Wistron) 等大型代工廠及華碩、技嘉等品牌廠的競爭。微星為台灣前四大、全球前五大伺服器製造商。
圖(19)2377 微星 合約負債(本站自行繪製)
觀察合約負債的變化,可了解微星未來潛在訂單的變化趨勢。
核心競爭優勢
-
深耕電競市場的品牌形象:早期專注投入,建立強大品牌忠誠度。
-
完整的產品生態系:提供從零組件到周邊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持續投入新技術,尤其在散熱、AI 整合方面。
-
全球化的生產與銷售網絡:具備供應鏈彈性與市場觸及能力。
-
高品質與高效能的產品口碑:深受高階玩家與專業用戶信賴。
圖(20)2377 微星 存貨與平均售貨天數(本站自行繪製)
圖(21)2377 微星 存貨與存貨營收比(本站自行繪製)
觀察微星的存貨管理與平均售貨天數,以及存貨管理與營收比,可作為評估公司存貨管理能力的參考。
近期重大事件與市場動態 (2025 年 Q1-Q2)
以下為微星近期(2025 年 Q1-Q2)的新聞筆記資料:
-
營收創高:2025 年 3 月及第一季營收分別創下單月次高與單季次高紀錄,顯示營運回溫。
-
桃園龜山新廠動土:2025 年 3 月 18 日舉行新廠動土典禮,預計 2027 年完工,強化 AI 與新能源產品布局。
-
輝達 GTC 大會參與:作為白金級贊助商,於 2025 年 3 月展示最新 AI 伺服器平台,緊抓 AI 商機。
-
新品發布與換機潮:受惠 NVIDIA RTX 50 系列 GPU 上市,微星陸續推出搭載新顯示卡的筆電與顯示卡,迎接電競換機潮,預期帶動 2Q25 後的營收成長。
-
AI 伺服器布局:AI 伺服器業務預計 2H25 開始出貨,鎖定 Tier 2/3 CSP 及中小企業客戶,目標 2026 年營收翻倍。
-
股價波動:作為 AI 概念股,股價受市場動態情緒及題材熱度影響較大。2025 年 3 月因財報不如預期出現較大回檔,但隨後在新品及 AI 題材帶動下逐步回升。
-
法人看法:多數法人看好微星 2025 年營收與獲利將實現雙位數增長,主要動能來自 RTX 50 系列新品及 AI 伺服器業務。目標價區間約落在 166 元至 184 元。
-
其他:趕在關稅令前出貨,微星 3 月營收齊飆高,3 月營收為單月第二高;微星美洲地區營收占比為 26%,亦可能採優先出貨至非美市場策略。
圖(22)2377 微星 現金流狀況(本站自行繪製)
觀察微星的現金流狀況,可了解公司資金的運用效率。
圖(23)2377 微星 杜邦分析(本站自行繪製)
從杜邦分析圖可看出,微星的財務狀況,以及各項財務指標對獲利能力的影響。
未來發展策略與展望
短期發展策略 (1-2 年)
-
把握 RTX 50 換機潮:全力推廣搭載新一代 GPU 的電競筆電與顯示卡,提升市佔率與 ASP。預計 2025 年第二季後,70% 產品線轉換為新一代產品。
-
AI 伺服器量產出貨:確保 2025 年下半年 AI 伺服器順利量產,拓展中小型雲端服務供應商與企業客戶。
-
優化庫存管理:加速消化舊款產品存貨管理,改善毛利率表現。
-
強化通路合作:深化與全球通路夥伴關係,提升產品鋪貨速度與廣度。
中長期發展藍圖 (3-5 年)
-
AI 領域深化:持續投入 AI 伺服器、邊緣運算、AI PC 及智慧機器人(AMR)的研發,目標成為 AI 基礎設施重要供應商。
-
新能源佈局:擴大電動車充電樁及能源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市場動態推廣。
-
全球產能優化:完成桃園龜山新廠建設,提升智慧製造能力;完善美國與印度生產基地,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
拓展新興市場:加強在印度、東南亞等高成長潛力市場的布局。
-
ESG 永續經營:持續推動綠色製造與環保產品,提升企業永續經營價值。
圖(24)2377 微星 資本結構(本站自行繪製)
從資本結構圖可看出,微星的資本配置狀況。
法人預估,微星 2025 年營收可望年增 11%,EPS 挑戰 12 元以上。隨著 AI 伺服器業務放量及電競市場穩定成長,公司中長期發展前景看好。
重點整理
- 公司定位:全球領先的電競品牌與電腦硬體製造商,積極拓展 AI 伺服器、AIoT 及新能源領域。
- 核心業務:電競產品(筆電、主機板、顯示卡)為營收主力,佔比超過 70%。
- 成長動能:NVIDIA RTX 50 系列換機潮、AI 伺服器業務放量、新興市場拓展。
- 生產布局:台灣、中國、美國、印度多地生產,桃園龜山新廠為未來重點。
- 競爭優勢:強大品牌力、完整產品線、研發創新、全球通路。
- 近期營運:2025 年 Q1 營收亮眼,新品效應預期帶動下半年增長,惟需關注毛利率改善情況。
- 未來展望:AI 與電競雙引擎驅動,產能擴充與全球布局支持長期成長,法人普遍看好。
參考資料說明
公司官方文件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第一季法人說明會簡報(2024.03.15)
本研究主要參考法說會簡報的財務數據、產品結構分析、區域營收分布及未來展望。該簡報內容提供微星科技最新且完整的營運資訊。 -
微星科技 2023 年合併財務報告
本文財務分析主要依據此份財報,包含營收結構、毛利率、營業費用、稅後淨利等關鍵績效指標。 -
微星科技 2024 年永續報告書 (CSR Report)
參考其中關於責任礦產採購、綠色產品與服務的說明。
研究報告
-
元大投顧研究報告(2025.03.17)
該報告深入分析微星 2024 年財報及 2025 年營運展望,提供營收預估與投資建議。 -
群益證券產業研究報告(2024.12)
該報告深入分析微星科技在電競與 AI 產品市場的布局與發展策略,為本文提供重要產業觀點。 -
CMoney 投顧研究報告(2024.12 / 2025.03)
研究報告提供微星科技在電競硬體及 AI 伺服器領域的專業分析,並對公司未來發展提出評估與營收預測。
新聞報導
-
經濟日報專題報導(2024.12.28 / 2025.03.13 / 2025.03.18 等)
報導詳述微星科技在 AI 伺服器、電競產品及充電樁業務的最新進展,以及 RTX 50 系列顯卡新品發展、新廠動土等資訊。 -
工商時報產業分析(2024.12.24 / 2025.03 等)
針對微星科技第一代電競掌機的市場表現、第二代產品布局及法說會內容提供分析。 -
鉅亨網產業新聞(2024.12.23 / 2025.03.14 等)
報導微星科技在 Claw 8 AI+ 電競掌機的技術突破、市場策略及 AI 伺服器發展進程。 -
聯合報科技新聞(2024.12.21 / 2025.02.27 / 2025.03.13 等)
分析微星科技與輝達、網魚電競在新加坡市場的策略合作,以及股價波動與市場反應。 -
其他媒體報導(MoneyDJ、中央社、自由時報、中時新聞網、科技新報、風傳媒、Yahoo 股市等 2024-2025 年相關報導)
提供公司簡介、歷史沿革、營收數據、產品資訊、市場動態、法人看法等多方面補充資訊。
產業獎項認證
-
PCDIY 雜誌第十八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3)
微星科技獲得電競筆電及創作者筆電品牌雙冠軍的相關資訊。 -
PC Mag 雜誌最佳筆電品牌評選(2023)
微星科技連續三年獲得讀者票選獎的相關評價資料。
註:本文內容主要依據 2023 年底至 2025 年 4 月的公開資訊進行分析與整理。所有財務數據及市場分析均來自公開可得的官方文件、研究報告及新聞報導。特別強調參考資料時間點,以確保分析的時效性與準確性。